• ERP系统选型与实施运维全攻略:从科学选型到平稳落地 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3.05.03

    分享:

俗话说,“三分产品,七分服务”。ERP系统作为一套综合性的软件工具,其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更与企业自身的保障体系密切相关,这套体系直接影响ERP实施的质量与后续应用的成效。

即便企业选型得当,系统顺利上线,也只是一个开始。对一个ERP项目而言,中长期的运维与优化同样至关重要。尤其在系统上线初期,常面临诸多挑战:业务部门对流程操作不熟悉、IT与业务之间沟通不畅、缺乏协作共识,以及实施人才在项目上线后流失等。这些因素若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与价值发挥。

在这方面,商派ERP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其全渠道订单管理SAAS系统不仅能有效支持企业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实现降本增效,还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为企业后续发展留有充足空间。

面对系统上线后的种种难题,CIO往往压力重大。如何保障ERP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打好这场“持久战”?关键在于对运维工作有清晰的认知与规划。必须从制度、团队、技术三个维度建立可持续的支持体系,才能确保系统持续赋能业务,真正支撑企业战略发展——这也是每一家上线ERP的企业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千万别让统计数据毁了你的ERP系统!

ERP系统上线前,静态基础数据的初始化往往可以通过组织大量人力进行集中攻坚来完成。但在系统上线后,数据便转为以动态为主:例如仓库实时库存、财务往来账款、销售与订单的动态变化,以及生产排程的调整、工单的取消等。正如ERP领域的一句老话:“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因此,如何确保上线后的数据持续真实可靠,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通常,在系统上线后的最初几个月,企业几乎必然会遭遇数据不准的问题,这既涉及业务操作数据,也影响财务结果。出现这种情况,并非一定是企业或软件的问题,而更多是系统切换与磨合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为此,在ERP运行初期,企业必须建立关键数据项的日常核查机制。通过制度约束,明确要求每一位操作人员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数据,确保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一致,从而保证系统随时输出的信息真实可靠,真正为业务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工作流程的“稳定与持续优化”是关键!

如果说数据是ERP系统的基础,那么流程就是其灵魂。在上线前,企业通常需要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梳理、优化甚至重组,以确保ERP系统与业务流程相匹配。这一阶段往往涉及深度的管理变革和模式创新。

然而,即使在系统上线后,企业仍可能发现某些既有管理制度与ERP系统之间存在不一致或冲突。此时,就需要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相应调整。需要优化的既包括上线时未纳入系统的流程,也包括系统已运行一段时间的流程。

但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首先应保持核心业务流程的稳定,在此基础上才可逐步实施微调和改进。如果企业频繁进行大幅度的流程变更,容易导致员工无所适从,反而会对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冲击。

实践中,我们建议采取稳健推进的策略:先将核心业务流程扎实落地、运行顺畅,再逐步扩展至次要流程。对于新出现或新建立的业务流程,首先要判断其是否为企业必须采纳或执行的;其次应评估该流程是否有必要纳入系统管理。

在将新流程集成进ERP系统时,务必做到“数据准确、流程清晰、规则明确、操作熟练”。同时,也应在系统应用过程中持续响应业务变化,对不合理、不科学的操作与节点进行设置和优化,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与系统效能的不断提升。 

请不要把IT部门变成“救火队”!

为确保ERP系统顺利上线,企业通常会组建专职实施团队,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然而一旦系统成功上线,该团队往往随之解散。实际上,企业若希望ERP系统能够持续优化和稳定运行,就必须在系统上线后建立起专业的IT服务团队和规范的维护流程。

企业需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ERP系统的维护与迭代改进,并将IT服务工作流程化,以有效支持业务部门运作、提升整体效率,而不是被动地四处“救火”,疲于应对日常问题。

因此,系统上线只是ERP项目“长征之路”的第一步,后续长期的运维、审核与优化才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标准化、制度化的后期运维服务机制,才能保障ERP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并不断发挥其价值。

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时使用所有的cookie。有关个人数据的更多信息可访问 《隐私条款》

好的,我接受